镶嵌在北极圈内的能源明珠

作者:奚远 [俄罗斯]奥西波娃·娜塔莉亚·米哈伊洛夫娜

  北纬72度,极夜。

  北极圈以北 400 多公里的俄罗斯萨别塔镇,连日不见阳光,而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内的能源明珠”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施工现场,灯火通明。

李林,中石油较早进驻北极现场工作的联合公司管理人员,穿着非常厚重的极地超级防寒工作服,在室外待久了感觉仍然会被冻透,寒风吹来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能够参与北极LNG项目建设,见证历史,创造历史,是我的骄傲。”李林说,他至今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酷,很梦幻。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位于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极北地带,“亚马尔”在涅涅茨人的语言里是“土地尽头”的意思。早在20世纪中叶,地质勘探者们就 已探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藏区,储量大、埋藏浅、纯净度高,天然气产量占全俄罗 斯的80%以上。

但是,极地极端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人类无法轻易获取它的丰富宝藏。亚马尔项目位于北极圈以北400多公里荒芜之地,邻近北冰洋。气候极其恶劣,冬季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最低气温可达-52℃。极夜长达88天,根本看不到阳光。即使在最暖的8月份,平均气温也只达到-3℃左右,还有长达103天的极昼天气。人长期在极昼环境下,睡眠会成为问题,有时会感觉头昏脑涨,无所适从。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员工

北极,不是能够轻易征服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说过,亚马尔项目提出伊始,就有许多人列了一长串“项目不可能成功”清单。

为战胜北极极寒的工作条件,唤醒亚马尔冰原下沉睡的油气资源,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丝路基金等四大亚马尔项目股东共同组成的亚马尔项目联合公司,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建设者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这一项目,依靠国际合作完成这一“不可能”完成的项目。

没有国际合作打不赢的硬仗。在亚马尔项目施工现场, 俄语、汉语、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交流频繁,萨别塔小镇俨然成为国际合作大舞台。

由于高纬度、高寒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该地区大规模进行超大型工程建设完全没有先例可循。为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复杂的组织和技术问题,诺瓦泰克总裁亲自坐镇,邀请各方领导定期在北极现场召开协调会,突破项目建设的技术难题。

各方团队群英荟萃,采用了模块化的建设方案!

模块化施工就是把设备拆分成一系列模块,在全球多地工厂加工建造,随后运送到亚马尔项目施工现场再对应安装,就如搭积木一样建工厂,有效解决了现场无法建造的问题。

项目建设过程中,中方积极响应。

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7家中国企业,承担制造了142个LNG模块中的120个,模块总重逾40万吨。其中最大的模块重达7500吨,一块就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依托创新的建设模式及各国工程团队的共同努力,亚马尔项目建设速度远超预期,甚至超过了具备全年施工条件的热带和亚热带同类型液化天然气项目。

2017年12月,亚马尔项目首条生产线投产。2018年7月19日,江苏省南通市高温40℃,一船“冰川上的来客”抵达如东LNG接收站——Vladimir Rusanov号ARC7冰级运输船,满载来自亚马尔的7.5万吨液化天然气首抵中国,见证了中俄能源合作史上的又一重要时刻。2018年8月,亚马尔项目第二条生产线投产,同年12月,第三条生产线投产,比计划整整提前一年。

项目是块试金石

2017年恰逢极夜,项目施工现场连日不见阳光。在亚马尔联合公司担任LNG厂基建副主任的中石油员工许圣君与各国同事们,穿着几十斤重的工服、工帽、工鞋、手套、防护镜等全套防寒武装,一起顶着缥缈极光,步伐坚定地走进项目现场。


2017年12月首船液化天然气运出北极

亚马尔的工作人员每次赶赴项目现场需要完成两段共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他们抵达现场后必须立即进入状态。投入工作后,大家经常无法按时吃饭,项目上供应的餐食全是俄餐,长期吃起来对异国他乡人员的肠胃是一种挑战。露天作业现场工作人员必须轮换到室内取暖,户外即使防护再严密,时间久了也会冻透,帽子和面罩会挂上厚厚的一层霜,这就是亚马尔工作人员冬季每日的“自画像”。

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克服了北极现场对人体力和精神的严峻考验,坚持着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在北极之外的模块建造也是挑战重重。

模块内部构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对精度要求之高,施工工艺之复杂,远超行业同类项目。为了建造36个核心工艺模块,中国企业铺设的管线全长达21.5万米,相当于北京六环路的长度;电缆全长3300公里,可从北京连接到北极圈;完工文件多达100多万页!

如此严峻的考验下,中方参与建设的企业不仅成为全球首个按期保质交付LNG模块产品的承包商,还创造了3863万工时无事故的全球单场地、单项目安全新纪录,在国际建造史上树立了新的标杆。

为了将模块运至北极圈,中国航运企业和造船企业也奉献了一系列“首秀”。

由中国广船国际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 输船奥达克斯号,船身总长 206.3 米, 超过两个足球场,能够运输超过10层楼高的大型模块。奥达克斯号能在- 50℃超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连续运输 LNG 大型设备模块至亚马尔项目基地萨别塔港,水平已达到俄罗斯规范中的最高冰区等级 ARC7,比我国明星科考船雪龙号的性能还要高。

-50℃,白茫茫的北极,教授级专家、一级建造师陈明飞抵亚马尔,他与团队来主导巨型模块的物流工作。142个巨型模块通过海运从世界各地运来北极,谁先来,谁后来,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港口的严重拥堵,祸及其他。他之前,谁也没有干过,他心里也没底。


主营地办公住宿区

陈明与团队边钻研边实践,将模块建造进度与物流运输计划紧密衔接,反复优化运输计划和运输方案,把复杂的模块物流秩序,安排得井井有条,开创了大型模块物流运输的新模式。在几年的建设期内,几乎每个月,他都奔波于中国七个模块生产厂家和莫斯科之间,人称“飞人”。

他与国际团队一道摸索,全力推进北极东北航道在项目运输中的大规模应用,使项目超过一半的模块和货物通过该航道运往现场,大幅降低了运输费用。

在北极极寒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和其他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复杂因素下,亚马尔项目这块试金石试出了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试出了开拓创新、勇克时艰的品质。这个北极地区国际能源合作的典范,为国际务实合作树立了迈入新时代的里程碑。

冰雪中释放正能量

2018年7月,在叶卡捷琳堡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展厅现场,有一个展台尤为引人注目。昂首挺立的驯鹿,毛皮搭建的帐篷,穿着民族服饰的土著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展位充满了北极风情元素。这里有着茫茫无尽的苔原,随处可见的鹿群,这片神秘的土地与其淳朴的原住民一样,几千年来保持着原始的面貌,未曾被污染,也值得人类继续守护。

在这个拥有独特自然环境的地方,亚马尔项目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佳绩的同时,也在为生态保护默默耕耘着。

按照“赤道原则”规划,亚马尔项目坚持高于本国规范和一般企业标准实施建设,钻井岩屑和泥浆废液采取无害化处理,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建设了钻井泥浆回收处理站,让环保技术在北极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为保障北极地区的工作和生活,项目出资建成了可容纳3万人的营地,大幅改善了气候恶劣偏远地区人员倒班交通、居住和饮食方面的条件,不仅保证了环保与工作需求,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亚马尔项目根植极地、发展极地、热爱极地,想当地政府之所想,急极地居民之所急。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鸟瞰

项目积极造福亚马尔当地社区,先后援建了赛雅哈村幼儿园、牧民子弟寄宿学校、公寓以及鹿肉加工厂、东正教教堂、水处理设施、小型电站、医院等社会基础设施,还与俄罗斯北极中心开展科学与创新合作,资助赛雅哈原住民国际论坛,释放出中国企业的正能量。

在保障关键技术可靠且经济的前提下,亚马尔项目尽可能实施了本地化,项目建设期间与俄罗斯国内55个联邦主体近650家企业签订了近100亿美元合同,为俄罗斯提供了超过6万个工作岗位。

2018年底,亚马尔项目现场灯火辉煌、人潮涌动,在各方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亚马尔项目三条生产线全部提前投产。各国建设者们用心中的热情点亮了夜空,融化了北极的冰雪。那一天,不同肤色、不同面孔的建设者们因为共同目标的实现相拥庆祝。

“极夜并不是一天到晚漆黑一片。”随着亚马尔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憧憬去亚马尔“跨越极圈”、体验游牧帐篷生活,看看耸立在这里的超级极地天然气项目。亚马尔项目守护着这片土地独特的生态环境,正以自己的方式为极地代言。它照亮夜空,预示着国际合作的美好未来与项目的光明前景。

延伸阅读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位于俄罗斯亚马尔半岛,集天然气和凝析油勘探开发、天然气处理、天然气液化、海上运输和销售为一体,是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型液化天然气工程。

  亚马尔项目担负着北极开发先行者的重任,中方是亚马尔项目重要的投融资及建设伙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全程参与该项目运作。中国企业在工程建设、物流、航运、市场营销等各方面深度参与,承揽了全部模块建造的85%。该项目是中俄两国重点经济合作项目,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