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丝路暖民心

作者:宋冉

  早在公元前,中国汉朝的张骞就两次从长安出发,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张骞使团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带回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和苜蓿等作物,也把汉朝的“坎儿井”技术、丝绸、茶叶和冶铁技术等传播到康居、大宛乃至更远的安息、大秦。

2000多年之前的“凿空之旅”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展开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壮美画卷。如今,中国西安和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因为农业合作和商贸往来,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中国西安的丝绸之路群雕

同心共创“爱菊速度”

初冬时节,一座现代化的油脂加工厂拔地而起。高大的烘干塔、宽敞的原料库、装备现代的压榨车间,以及饼库、油罐车间等,井然有序地分布在北哈州广袤土地上。

这是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以下简称“爱菊”)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一期项目,中哈贸易的重要物流枢纽节点,也是爱菊集团实施跨国种植、贸易的重要基地。内可辐射北哈州乃至周边数百公里其他州,外可连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优质农产品产地,进口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周边国家优质小麦、油菜籽等原料。

这座设计年加工油料作物30万吨的工厂,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建成投产,而通常情况下需要两年时间。除了建造快,工厂还实现了凝聚人心快、创造收益快。北哈州政府对“爱菊速度”惊叹不已。


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

“爱菊速度”不是凭空而来的。

油脂加工厂的迅速建成是中哈两国人民精诚合作、攻坚克难的结晶。压榨车间建设过程中,正值北哈州多雨的夏季,潮湿和泥泞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工人们穿着沉重的雨衣雨鞋,安装钢构、拧紧螺丝、吊装钢材……一天下来,在不透气的雨具里常常浑身湿透。

铺设室外电缆期间,北哈州已是冰天雪地的冬季,温度常在零下三十几摄氏度,冻土层厚度达到2米,硬度堪比钢筋混凝土,挖掘机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强行开挖,挖齿开裂,用火烘烤地面也无济于事。为了提前完工提前投产,建设者们用切地机割开冻土层后,再用挖掘机作业,就这样齐心协力“与天斗、与地斗”,最终如期完成电缆铺设。

油脂加工厂投产后,爱菊更是快速凝聚人心,快速创造效益。在尊重当地员工文化特色和工作习惯的前提下,爱菊制定了人性化的奖励机制和晋升体系;悉心传授生产知识和操作技术,帮助员工拥有傍身之本。此外,以情动人,给当地员工集体过生日;帮助员工子女上学……让员工们感受到爱菊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爱菊的科学管理和北哈州员工的努力下,油脂加工厂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平均工资高出临近工厂,而且年年都有增加。这让员工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生产车间

大学毕业后,耶尔肯别克就来到爱菊园区工作。此前,他家一直靠他父亲一人种地维持生活,除了秋收时节卖粮,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现在我和我爸都在园区上班,每月都能拿到丰厚的工资。我们再也不用在农闲时跑到城里打临工,不用再为稳定的收入发愁了。”耶尔肯别克兴奋地说。他们父子两人已经在园区工作三年了,家里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

像耶尔肯别克这样的普通人,在北哈州还有很多,爱菊园区的建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园区一期项目油脂加工厂目前有150名员工,未来三期全部建成后,预计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间接提供工作机会1000多个。

创新共育“订单农业”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小麦出口国,北哈州正是哈萨克斯坦三个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北哈州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和缺乏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农民真正种田的不多,每年都有约三分之一的农田闲置。


中国西安市民争相抢购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米面粮油等产品

在遵循北哈州农业土地使用相关法律的前提下,爱菊集团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应哈萨克斯坦法律和市场需求的“订单农业”合作方式。爱菊与农场主签订粮食种植和收购合同,设定收购保护价格,联合中哈农业科研机构和签约农场主采用种子研发、种植、管理、收割、收购及存储全环节经营模式。“订单农业”根据市场行情,指导北哈州农场主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田闲置和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然而,“订单农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并不顺利。

爱菊花了两个月时间,带着1000多份合同,跑遍周边12个村庄,900户人家,最终签约的不到100户。经了解,签约率不高主要是农民对中国企业提供的种子不放心。

于是,爱菊就先和已经签约的种粮大户种植试验田,用稳定的产量和品质说话;用预付订金的方式与大农场主合作,以示诚信和诚意。在此过程中,北哈州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加入“订单农业”合作。

鲍尔江是北哈州的一位农场主,拥有2万公顷土地,从前经常为粮食没销路、卖不上好价钱发愁。爱菊园区油脂加工厂的建成投产给他带来希望,而“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推广之后,鲍尔江的希望变成了现实。过去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收获的粮食也完全不愁销路,鲍尔江的干劲越来越足。他说:“这都是爱菊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吃了定心丸。我再也不用为种什么发愁,也不用担心粮食卖不上好价钱了。”如今,鲍尔江逢人便夸爱菊和“订单农业”的好。

让“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效应进一步升级的是中亚班列“长安号”的开通。它缩短了运输距离、提高了运输效率,而爱菊特有的散粮集装箱发运方式则降低了运输成本,压缩了运输时间。目前,从哈萨克斯坦将小麦等原料运抵西安的时间由原来的25天缩短至10天,运输能力也从每集装箱21吨提高到27吨。


满载回程的“长安号”

鲍尔江的小麦在北哈州丰收后,经过“长安号”10天的运输,在中国西安浐灞生态区主食产业化基地完成3天的加工和相关检验程序后,即可进入商超,登上西安市民老百姓的餐桌。

“长安号”不仅仅带回哈萨克斯坦的优质小麦、食用油等产品,还有蛋、奶、蜂蜜、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扩大了两国的出口规模,丰富了产品品类,实现了双赢。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落实“光明之路”政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这将带来广阔发展前景。

大爱共建“温暖之州”

爱菊带给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人民的不仅有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有温暖和爱。

2017年,爱菊在北哈州阿依玛克村购买了一座粮库。村里仅有的一所学校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条件简陋,年久失修;尤其是护栏缺失,近百个学生的安全难以保障。爱菊了解情况后,及时为学校购买并安装了护栏,守护了这近百个孩子的安全以及更多个家庭的圆满。

学校的供暖设备在超长期“服役”后,管道一些地方已经削薄到无法电焊的地步。之前,学校都是用防水胶带裹缠,但效果并不明显也不长久,供暖设备近乎摆设。没有暖气,孩子们可能要在哈萨克斯坦寒冷刺骨的冬天,坐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缩手缩脚地学习,爱菊就在冬季到来之前,为学校购置安装了全新的暖气设备,让孩子们能够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汲取知识。


爱菊资助的贫困学生

爱菊为当地人民做的远不止这些:他们每年都会为学校里的特困生购买学习用品,缴纳相关费用;定期看望生活不便的耄耋老人;资助家庭贫困的单亲母亲……当地政府及学校也没有忘记爱菊的善举,每年也都会为公司颁发奖状,感谢爱菊给学校和村子带来的帮助。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以长安城为起点,架起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贸易和交往的桥梁。两千多年后,驼铃声远,物换星移,“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万水千山,联通更广阔空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穿越古今的不变烙印。

延伸阅读

  2016年,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破土动工,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园区一期项目油脂加工厂占地面积160亩,包括烘干塔、原料库、压榨车间、饼库、油罐区及其他配套设施,设计年加工油料作物30万吨。园区拥有仓容5万吨粮库和4条铁路专用线,并与哈萨克斯坦20多个农场主签订“订单农业”合作协议。

  建成后的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成为境外产地枢纽,中哈贸易的重要物流枢纽节点,中欧货运班列的关键节点。内可辐射北哈州乃至周边数百公里其他州,外可连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优质农产品产地,进口俄罗斯、乌克兰等周边国家优质小麦、油菜籽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