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哈努克省建起工业新区

作者:胡一峰 [柬埔寨]松梦后

  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岸风光,柔软的沙滩,湛蓝的海水。从美丽的海港向东驱车12公里,就能看到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区,车流如梭,人流如织。   

这里,就是被当地人称为“金饭碗”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得益于特区的发展,2018年,西哈努克省人均年收入达到3358美元,居柬埔寨全国领先地位。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参加了特区的奠基典礼,而且多次到特区视察,对特区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


西哈努克港海滩风光

荒滩上打造“金饭碗”

特区原来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滩,无路、无水、无电、无网,所在的默德朗乡贫困率超过60%。村民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打猎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年下来全家人只能赚回一头牛。

在这样的一片荒滩上建设现代化园区绝非易事,特区建设者克服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难题。没有电,先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没有水,先自己打井抽水;没有房,先建简易工房居住。尽管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是雨季,园区建设也没有停顿。

建设中的困难,还有很多——头一天筑起的围墙,第二天就倒了,一些施工器械也莫名地坏掉……

是工程管理不严?还是有人故意捣乱?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所在地原貌

经过一段时间了解,特区建设者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当地村民担心荒地被开发后,就没有免费的牧场放牛了……

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建设团队走乡访村。他们向村民们保证:优先推荐村民到区内企业就业,提供技能培训……

“保证让你们三个月就能赚回一头牛!”

就这样,战胜了重重困难之后,特区在这片荒滩上拔地而起,并且也兑现了当初项目组对村民的承诺。

作为特区培养出的“高级蓝领”,钱索廷感触颇深。过去,他做过建筑工人、打过零工、出海捕过鱼,但更多的时候是失业在家,没有收入。

进入园区企业红豆国际制衣公司工作后,钱索廷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通过钻研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生产线小组长。他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被命名为“钱索廷工作法”,张贴在车间公告栏里,供大家学习借鉴。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现状

钱索廷自豪地说,到特区工作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人生的新起点。现在,他的妻子、弟弟都在特区上班,一家人收入稳定,还买了面包车,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在特区工作,让很多“钱索廷”从“靠天吃饭”转变成了产业工人。如今,他们捧上了“金饭碗”,生活状态彻底改变了,幸福指数也大大提高了。

携起手走好产业路

特区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金饭碗”,而且在建立之初,就按照特区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思路,绘制了清晰务实的发展蓝图。

特区还与当地政府一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站式”窗口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便利,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劳动力市场协助企业招工……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周边村庄今昔对比

随着纺织服装、箱包皮具等各行业企业相继入驻,产业链逐步延伸,配套体系渐趋完善,这里日渐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工业新区。

来自欧洲的爱尔兰马装厂是一家以生产马装和相关骑马服饰为主的企业,在全球享有较高知名度。作为最早入驻特区的企业之一,公司投产以来,产销两旺。负责人说,特区的面貌日新月异,生产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人气越来越旺。这让他下定决心在这里扎根。

来自中国的科莱雅皮业(柬埔寨)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皮革制品企业,入驻特区仅一年多时间,企业规模就扩大了一倍。而且,科莱雅还带动了海绵、木制品、纸箱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家居用品产业链。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周边村庄今昔对比

如今,建设者们正在全力打造特区2.0升级版,吸引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实现园区从企业招商向产业链招商的转型。

工业新区的幸福人们

盛西维家住默德朗乡。几年前,她进入特区企业工作,当了翻译,见习期每月就能拿到300多美元工资。这份工作改变了她的人生,为此,她给自己取了个地道的中文名——陈秀丽。

如今,陈秀丽家的木头房已经变成了砖房,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一家人都对特区非常感激。特区也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学电器维修的索恒本来在西哈努克港市区开店,特区的成立让他看到了商机,随即就把店铺开到了特区旁的布腾村。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

随着特区的不断发展,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每月有近500美元的收入。这让他特别庆幸当时的决定。提到特区,他更是万分感激:“现在店里生意越来越好了,谢谢特区给我带来这么多生意。”

当时,西哈努克省省长曾到特区周边村庄“微服私访”。村民们开心地告诉他,自从特区建成后,大家有了好工作,收入增长了,村里的治安也得到大幅改善。省长由衷感慨:“特区对柬埔寨的经济,尤其是对西哈努克省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它的发展使周边村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今天,学习在特区、工作在特区、生活在特区、幸福在特区,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

有困难欢迎找特区

在特区周边村庄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特区!”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特区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

早在建设初期,西港特区公司的年轻员工就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默德朗乡小学免费教课。这所小学校舍破旧,因交不起电费,连教学用电都无法保障。西港特区公司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小学缴纳电费,改善教学环境。


默德朗乡小学教室原貌

在柬埔寨,公立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学费、书费都由政府提供,家长每年只需支付约100美元的学杂费。即便这样,有些贫困家庭还是无力承担,有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为此,西港特区公司发起了爱心结对帮扶活动,公司员工以“一对一”形式,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如今,学校已没有贫困生了。

西港特区公司还配合江苏省政府为学校新添了电教室、教学楼、篮球场、供水平台及图书室,捐赠了体育器材和新衣服。高武提校长高兴地说:“如今,我们已经是这里教学设备最先进的学校了。”

为了让当地百姓能顺利成为专业的产业工人,西港特区公司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开设英语、汉语、管理、贸易、会计、计算机、物流等多个专业,累计培训学员4万多人次。

洪森首相有一次到特区视察,关心地询问工人的工资情况。一名工人回答说:“我每个月可以拿到450美元,因为会说中文呀!”洪森首相随即问工人:“那你知道中文的‘我爱你’是什么意思吗?”工人脱口而出“I Love You”。

特区每年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向当地灾民捐赠大米、饮用水等。自2015年起,西港特区公司先后5次配合中国援外医疗队在西哈努克省开展免费医疗巡诊活动,近8000名当地患者得到了诊治。


默德朗乡小学教室现状

如今,走进特区,可以看到喧嚣的工业大道两边规划整齐的厂房。特区外热热闹闹的商铺、一幢幢新盖的村民小楼和楼前停着的小汽车分外惹眼,人们有说有笑,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上写着幸福和满足。

他们的美好生活在这里实现,他们也将与特区一起,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前行。

延伸阅读

  项目概况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位于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波雷诺县,毗邻柬埔寨最大海港西哈努克港,由红豆集团等中国企业联合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总体开发面积11.13平方公里。

  自2013年以来,特区发展进入快车道,入区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18年底,已有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153家企业入驻。其中,工业企业139家,主要涉及纺织服装、箱包皮具、机械、电子、木地板等行业。区内累计实现投资额6.57亿美元,总产值累计10.01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2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