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银虹”

作者:杨舜?[埃及]阿迪尔·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阿齐兹

  “我们村以前经常停电,有时饭做到一半就突然没电了,非常不方便。现在修了这些大铁塔后,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埃及吉萨省的一位村民感叹道。

  “刚来这里开店的时候,没想到用电会紧张,特别是夏天高峰期的时候,空调、冰箱、抽油烟机、烤箱……几个电器如果同时使用,就会跳闸。现在好了,电力稳定,所有电器都开动也不会停电了,我这店的生意也好做多了。”这是附近一家中餐馆老板万先生的肺腑之言。

  埃及GDP和发电总量均位居北非地区第一位,但落后的电力基础设施难以稳定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电,是当地人民的一块心病,也是埃及吸引外资的主要阻碍。

  2014年,埃及总统塞西到访中国时表示,埃及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拥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赴埃投资。时任埃及电力和可再生能源部部长谢克尔也指出,在解决能源问题方面,埃及不仅仅要扩展发电站的规模,还要增强电力供应和输电网络。2016年,随着埃及国家电网升级改造EETC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启动,埃及电力短缺的历史终于得以改写。

  四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铁塔高耸,“银虹”飞驰,已成为埃及这块古老大地上亮丽的风景线。

尼罗河上的跨越

项目埃及业主负责人亚细亚最初有不少顾虑:“我们以前比较担心中国公司的能力和效率,但是施工开始后,我们逐渐打消了疑虑。他们能力强,工作质量高。”

在项目启动之初,像他这样心存疑虑的埃及人不在少数。

这也不足为怪。500千伏输电线路项目,需要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及以南地区,新建1210公里同塔双回交流线路,光主干线路就有15条,是埃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工程。

中国国家电网团队进驻后,很快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埃及同行的信任。从前期设计到实地施工,双方同心协力,脚踏实地,书写了一段段精诚合作、交流互鉴的佳话。


埃及沙漠中矗立的输电铁塔

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8号输电线施工区段的建设。

该段建设从规划之初就被认为是项目难点之一。尤其是两座跨尼罗河铁塔,河面跨度600余米,全高174.8米,比“埃及骄傲”——胡夫金字塔还高30余米,是施工重点和难点。

面对工期紧张、施工难度大等压力,项目部精心组织施工专题会,与当地员工一起研究、制订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最终确定采取落地旋转双摇臂包杆的新型组塔施工工艺方案。仅耗时一个月,就圆满完成了两座跨河铁塔的组立施工。


埃及尼罗河畔的输电铁塔

如今,这两座巍峨耸立的铁塔已成为尼罗河畔的新景观和新地标。

项目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力企业的技能和毅力,三年时间,他们克服地形、气候等带来的种种困难;在挥汗如雨中迎来第一缕阳光,在一身疲惫里送走最后一抹晚霞。更可贵的是,项目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为了提升国内输电能力,培育本地输电技术人才,埃及输电公司还安排数十名来自各区域的优秀工程师到中国接受系统培训。


守得云开见日出

在双方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这片古老土地和这个联合团队都实现了完美蜕变。从电力短缺到电力输送能力提升,再到国家电网整体网架结构安全性增强;从刚开始完全由中国人员施工,到中国人员带着埃及人员施工,直到最后将部分工序完全交给埃及人员施工。每一点改变,都给这片古老土地带来更多生机;每一次进步,都让这个团队获得更多成长。

时任埃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部部长谢克尔曾感慨道:“中国企业在埃及留下了工程,更留下了中国经验和精通技术的当地人。”

毛驴上的友谊

降雨,曾是项目建设者遇到的一大难题。由于没有成型的排水系统,亚历山大地区的雨季显得更加潮湿而漫长,频繁降雨、地面湿滑,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绑筋支模的基础施工阶段就正好赶上雨季。眼看着就要到完工的节点了,可进场的土路被雨水浸泡后,泥泞不堪,没法过车。稀软的泥浆路干透才能通车,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四五天。为了保障施工进度,建设者们决定:人力搬运物料。

工人们手提肩扛各种建材,淌着泥浆,穿梭在进场口和绑筋现场之间。附近的村民虽然看不懂这些工人为啥在泥里运物料,但看着他们的辛苦和执着,主动伸出援手。

那多吉就是其中之一。

这天,他刚结束了个短工,赋闲在家,就看见穿着蓝制服橙马甲的工人们一次次路过自家门口,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粘在身上。“我可以帮帮他们。”那多吉想。

家里没有汽车,汽车在湿滑的路上也开不了,那多吉就和弟弟套上自家的毛驴车,一步三滑地来到进场口。当得知这两位赶着驴车的小伙子是自愿过来帮忙时,项目组成员既意外又惊喜,毕竟驴车拉一趟可比人背一天有效率得多。

“尽量把那些重的、形状不规则的材料,放到我们车上。”那多吉对弟弟说,“这样,他们就可以背那些轻一些的,不用那么辛苦。”

直到驴车实在放不下了,那多吉才检查好绑绳,由弟弟在前面赶驴,他自己在车后边推车。路上,毛驴经常滑个趔趄,车也跟着左摇右摆。弟弟赶紧安抚自家毛驴,那多吉则使出浑身力气,不让驴车侧翻。“哥,咱家的驴还真没拉过这么重的东西,走这么难走的路。”弟弟说。“是啊,它可是大功臣,一会儿我要好好犒劳犒劳它。”那多吉笑着说。


那多吉在推装着建材的驴车

两人一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浆路上,一趟一趟地“蚂蚁搬家”和“泥路探险”。其他村民看到哥俩帮着赶车卸货,也纷纷加入运输接力的队伍,泥浆路上更加热闹,也更加繁忙起来。几趟走下来,大家鞋底上都拖带着好几斤重的烂泥,但谁都没有怨言,还会开玩笑地比谁鞋底更干净清爽,可以传授经验和指点路线。

就这样,在越来越熟络的气氛里,在所有人的相互配合下,施工建材提前顺利卸完,缩短了工期。

驴车上的“运输队”,雨季中的“外援团”,成了项目团队难以忘怀的温馨故事。多年后,这些场景仍深深地印在中国建设者们的心中。这正是三年多施工时间里,中埃人民团结友善、真诚以待的缩影。如今,经济发展了,那多吉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也大大改善了。

是师徒,更是哈比比

“哈比比”在阿拉伯语中是好朋友的意思。三年多的建设,见证了许多埃中哈比比的成长。


项目组施工现场

哈立德是输电线路项目上的一名年轻埃及员工,大学毕业后加入项目团队。从最初采买食材和办公用品的后勤服务到后来的测量和基础施工协调,独当一面,哈立德和中国员工一起,任劳任怨,同甘共苦。在朝夕相处中,哈立德学会了一些汉语,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和中国人一起工作,让我不断成长”。

和哈立德一样,阿迪达刚到工地时,除了一身力气和勤快之外,对项目施工一窍不通。但中国师傅们并没有因为语言不通和零基础就放任不管,而是手把手地教他基础施工方面的技术操作,抹面、钢筋绑扎、支模、振捣……每一道工序,师傅们都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阿迪达也反复练习,不懂就问,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多面手。

当上带班班长后,其他埃及工人都很羡慕阿迪达的手艺和高工资,而他总是很诚恳地告诉工人们:“我现在能挣更多的钱,是因为我的中国师傅们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我真正的技术。你们也可以随时请教,师傅们会非常热心地指导和示范,直到你们学会为止。只要多思考,多练习,很快大家也能像我一样,既能学会一技之长,又能赚到更高的工资了。”

哈立德、阿迪达……这样的哈比比在项目部中还有许多,他们不仅促进了项目任务的完成,也借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为中埃友谊增加了新的注脚。

从斋月到春节

一轮明月从东方徐徐升起,月光把整个夜空映成淡蓝色,大地如同白昼一般,起伏连绵的沙丘上生长的骆驼草都清晰可见。沙漠的远处,有几处基础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像几个巨人举着偌大火把,在闪烁的火光下寻找什么……

这是一位项目组成员描写的2016年埃及斋月“沙漠之夜”的美妙情景。

斋月期间,穆斯林信徒们在太阳升起之后到落山之前不能饮食饮水。项目组组长李志远带领着大家凌晨三四点开工,直到太阳升起;再从傍晚七八点开始,直到深夜。既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又让大家劳逸结合,还能保障施工如期进行。工作之余,大家一起促膝而坐,享用丰盛的晚餐,欣赏沙漠之夜。李志远从埃及工程师们那里,听到了很多当地穆斯林的习俗和贝多因民族的传说。

多年后,李志远仍对那样的沙漠夜色记忆犹新。工地灯火映衬着漫天星光,流淌的夜风和精彩的故事里,两个文明古国的人民,似乎从未像那些夜晚,心贴得如此之近。

埃及有斋月,中国有春节。

项目施工期间,每年春节,项目部都会将驻地好好布置一番,邀请埃及员工和留守的中国员工一起过年,享受团圆欢聚的佳节气氛,也让当地人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我们在一起

沙哈拉刚进项目部的时候,性格内向,难以融入集体。当年春节,中国员工教沙哈拉和其他埃及员工贴春联、贴福字,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让沙哈拉慢慢爱上了这个大家庭。在后来的交往中,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沙哈拉知道项目部的成员们热情、淳朴,对自己也格外照顾,总是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随着技术的提升、关系的拉近,沙哈拉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

如今,沙哈拉已成为中埃双方的“融合剂”。工程推进过程中,对于征地、用地,当地村民难免有不理解的时候,沙哈拉总是耐心沟通解释,让村民明白施工建设是为了让当地的经济发展得更好、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他用阿拉伯语编辑并打印出通俗易懂的文字材料,每到一地就发放给当地的村民。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项目建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它是两个伟大文明的交融和互鉴,并在交融互鉴中碰撞出出人意料的美丽火花。

放眼远眺,尼罗河水奔腾不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输电塔巍然屹立,一根根银线在郁郁葱葱的绿洲映衬下临风而舞。相近的发展诉求,相似的发展使命,相融的发展利益,埃及输电项目架起埃及电力传输公司与中国企业共同发展的友谊之桥,必将载入中埃友好合作的史册。

延伸阅读

项目概况

  500千伏主干网升级改造项目是埃及目前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工程。该项目由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承建,并由其所属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以工程总承包模式负责项目勘测设计、设备供应和施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大幅提升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燃气电站电力输出能力,全面增强埃及国家电网整体网架结构的安全性,对促进当地电力能源合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为当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埃及乃至中东地区电源、电工装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为埃及当地创造约7000个就业岗位,实现中埃双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